九月份的江西修水县依旧酷暑难耐,放眼望去,尽是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。山下翠绿的水稻还未收割,新农人刘成松走在稻田间,没几分钟上衣就已经被汗水浸湿。再过些日子,地里的稻子收完就要轮作食用菌,种上羊肚菌和赤松茸,“稻菇轮作”就形成了,这是刘成松创办的食用菌合作社的一大特色。
与菌菇打交道的日常
一山连着一山是刘成松的家乡随处可见的风景,跟随他走到一处山脚下,坐落着几处零星的建筑,其中两个白色的食用菌大棚主要用来种植小香覃,棚内摆着两个巨型风扇,棚顶则有水管全天喷洒水雾,保证菌种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。
每天清晨,他都会来到菌棚内,进行通风换气,为菌菇提供充足的氧气。在棚外,他和几个工人使用院里摆放的几台农机具来搅拌木屑等原料,制作菌种,并进行装袋和封口。此外,他每天还会检查菌菇的生长情况,记录下菌菇的高度、颜色、密度等生长数据,以便后续分析和调整种植策略。
随着夜幕降临,菌棚内的光线逐渐减弱,刘成松在有条不紊得进行收尾工作,检查菌菇的生长情况,确保它们安全度过夜晚,清理棚内杂物,整理种植记录,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计划。
如此,便是刘成松与菌菇打交道的一天。
子承父业的传承
从事食用菌事业,对于刘成松来说是子承父业。他父亲曾经也是种植食用菌的,主要种香菇、金针菇等品种,他二十来岁就跟随父亲的脚步摸索食用菌的种植。2019年,他在家乡修水县创办了四都松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,改种高价值、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羊肚菌、小香覃,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。
虽是子承父业,但是创业初始仍然面临许多困难。“在创业初期,我面临了技术、资金、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。技术上的难题让我夜不能寐,资金的短缺也让我倍感压力。”唯一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和帮助,特别是父亲的精神和品质也在影响着他。
刘成松的父亲在种植食用菌的过程中,乐于接受新知识,并勇于尝试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,以提高产量和品质,还非常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,会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,灵活调整种植计划和销售策略。
父亲的从业经历和勤劳让刘成松知道了会变通、敢创新的重要性,也让他明白了在种植业中,没有捷径可走,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。“总之,父亲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无法言说,这些都是支持我不断前行的力量。”他感动地说。
“稻菇轮作”带来的绿色循环
在江西修水县,每年十月中旬会陆续开始收稻子,收完田地就进入空闲期。地荒着,刘成松总觉得浪费,就琢磨着种点啥。“这不正好是种赤松茸、羊肚菌的好时候嘛,我就想着稻菇轮作,还能多挣点钱。”他回忆自己当时的出发点。
不经意的尝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,种着种着,他发现地里头的土壤变肥了,种出的农作物品质也更好了。
简单来说,水稻和食用菌就是大自然中一对默契的“搭子”,实现了生态上的完美互补。其中的原理是,水稻剩下的秸秆返田后,土壤变得更肥沃,仿佛给羊肚菌铺了个温暖的床;而羊肚菌能一边生长一边释放养分,它的菌丝和菇脚都是天然的土壤肥料,也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,水稻根系扎得更深,就能去抵抗病虫害。“这样的种植还很绿色环保,不需要施太多化肥和农药,地里的养分自个儿就转起来了。”他补充道。
当前,四都松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专注于生态循环利用的种植模式,以羊肚菌和野香菇为主要产品,产业规模已扩展至200亩左右。
2024年,为了更科学、有效地推进自己的食用菌种植事业,刘成松来到了创志道的课堂,市场营销、品牌建设、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,都让他获益匪浅。“特别是电梯一分钟营销的训练,让我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合作社的价值与特色,去吸引客户,我现在已经把这个技能应用到了实际中。”参加培训后,他对未来的规划也更清晰,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,提高品质和产量,加强“四都菇良”的品牌建设,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。
事业逐渐找到方向,父亲也在一天天变老。刘成松的父亲是位勤劳、坚韧的“旧农人”,他对食用菌种植倾注的心血和汗水,都在刘成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对于“新农人”刘成松来说,传承产业,也要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