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财经西安9月13日电(记者闫鹏、雷肖霄、孙广见)碳达峰碳中和,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也是国际社会各方的一致希冀。

陕西榆林,这座历史上曾经以大漠风沙示人的“边城”,正以打造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契机,从“黑色革命”向绿色发展加速嬗变,成为我国能源型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演绎。

13日-15日,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在榆林举行。期间举办的2024国际双碳产业创新发展交流活动上,与会嘉宾共议如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,打造“双碳”发展先导区,为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。

图为2024国际双碳产业创新发展交流活动现场

“双碳”转型风好正扬帆

生态监测遥感无人机、粉尘防爆永磁电机、叠螺式污泥脱水机依次陈列……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博会现场处处显现“科技韵”与“绿色风”。在展馆中穿行,关于绿色低碳的话题频频在记者耳边回响,中外嘉宾期待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。

图为榆林国际煤博会上展出的一款掘锚一体机产品

4年前,我国向世界作出承诺——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

“‘双碳’行动既是国际社会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,也是我国保持核心竞争力,获得更健康发展的自主选择,展现了我国对全球负责的大国担当。”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、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说。

在“双碳”目标牵引下,能源转型成效如何衡量?由新华指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的《中国“双碳”能源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指数(2024)》在本届国际煤博会上给出量化“答案”。

该指数报告显示,2023年我国“双碳”能源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值达到156.97点,同比增长12.31%,特别是环境支撑、技术创新两项细分指标增长尤为迅速,这说明我国在金融支持、政策引领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,能源转型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
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潘海平表示,中经社是新华社着力打造的“国家级经济信息旗舰”,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,在双碳数据开发、碳金融指数研发、ESG国家标准建设、绿色金融智库等领域,展开创新实践,提供专业化、特色化、体系化服务,持续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助力。

“煤城”能源革命迎潮而上

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,而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,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扮演关键角色。

榆林,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基地,曾因“煤”而兴,也因“煤”而困。近年来,榆林以打造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核心驱动力,积极引进各方创新力量向绿色低碳转型,努力打造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转型的“榆林样本”。

一大批现代能源化工项目渐次落地榆林:从智能矿山建设到精细化工加速布局,从降碳工艺提升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开启规模化应用,从煤、油、气能源保障扩展到风、光、储、氢等多能融合发展,让榆林高质量发展“绿”意更浓、成色更足。

“立足能源化工这一强市之基,榆林全力推动能化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,推进能化产业转型升级、向优而行。”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忠表示,榆林市将持续聚焦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,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榆林煤炭及能源化工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历史机遇。特别是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榆林能源产业的智能化、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,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。

“绿色机遇”呼唤协调共进
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。在本次交流活动中,与会嘉宾指出当前绿色低碳发展亟需各方更加紧密合作,共享绿色发展机遇。

“能源变革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,在建立过程中需以能源安全为前提,稳中求进地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适用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。

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看来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,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,以系统观念促进能源产地绿色转型是重中之重。

“实现‘双碳’目标,根本在于能源转型、规模化利用太阳能、风能,不同时长尤其是长时、高安全的储能技术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说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,榆林以多能融合为特征、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,探索多能融合低碳发展路径,构建“开放、共享、共建、共赢”的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,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了可操作、可复制的技术方案。

绿潮涌动,低碳扬帆。可以预见,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、大势所趋,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澎湃动能。
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