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小雅》曰: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”,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因此得名。

嘉鱼毗邻长江,自古风华物茂。20世纪80年代起,这座小城开始发展蔬菜产业,时至今日,已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基地,与山东寿光并称“北有寿光,南有嘉鱼”,2023年获授“中国甘蓝之乡”。

“蔬菜长廊”的甘蓝长势喜人。郑子颜 摄

嘉鱼地处江汉冲积平原,土壤主要为灰潮沙土壤和轻粘土壤,适宜露地越冬蔬菜生长;属副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,雨热同季,光照充分,冬季冷凉,适宜秋冬和冬春喜冷凉蔬菜的生长。此外,嘉鱼坐拥33个大小湖泊,有效排灌面积达31.4万亩,能够保障旱涝保收。

嘉鱼县潘家湾镇,是当地最大的“菜篮子”。在这里,有一片长约10公里,面积约2.7万亩的集中种植区域,贯连潘家湾村、肖家洲村、四邑村等村,年产绿色蔬菜21万吨,辐射带动潘家湾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,当地人称之为“蔬菜长廊”。

蔬菜长廊。郑子颜 摄

潘家湾镇主要种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“两瓜两菜”,上半年种冬瓜、南瓜,下半年种甘蓝、大白菜。

临近甘蓝采摘季,在“蔬菜长廊”,连片的甘蓝满目葱葱、叶球饱满,如同一颗颗镶嵌在田间的绿宝石。

“蔬菜长廊”的甘蓝长势喜人。郑子颜 摄

还有十来天,甘蓝就要上市了,菜农们正忙着松土、除草,同样忙碌的,还有甘蓝“经纪人”。

菜农田间劳作。郑子颜 摄

潘家湾镇种植技术员刘朝辉介绍,甘蓝“经纪人”像是连接市场和农户的“桥梁”。种子刚种不久,“经纪人”就开始联系菜农收购蔬菜,从蔬菜采摘、打包、装车到销售,都有专人负责。在潘家湾镇,就有约300名“经纪人”,大伙儿同心协力,把菜卖得更好、更远。

航拍“蔬菜长廊”。郑子颜 摄

“以前,菜农最远只能把蔬菜卖到咸宁市区,在‘经纪人’的帮助下,蔬菜不仅可以卖到全国、卖到海外,还可以在网络直播间卖,既拓宽了菜农的销售渠道,还能够增收。”刘朝辉说。

种菜40年的潘家湾菜农叶祥松种植有40亩菜地,他算了一笔账:一亩地可以产8000斤至12000斤甘蓝,每斤甘蓝可以卖到6毛钱,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,比以前种植棉花翻了至少10倍。

菜农田间劳作。郑子颜 摄

据介绍,这些甘蓝名叫“思特丹”,为晚熟圆球越冬品种。多年前,国产甘蓝种子在市场上难觅踪迹,国内越冬甘蓝种植以日本、荷兰等国外品种占主导,但面临“水土不服”的难题。

“中国甘蓝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与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攻关,在嘉鱼进行品种筛选、培育,2018年,“思特丹”横空出世,适合本地生长,能够抗病、抗寒,是优质的甘蓝品种,现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。

刘朝辉说,嘉鱼种植的“思特丹”口感清甜,不仅适合做手撕包菜、干锅包菜等家常菜,也很适合做泡菜,在韩国市场颇受欢迎。

航拍“蔬菜长廊”。郑子颜 摄

目前,“蔬菜长廊”内有8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,“嘉鱼甘蓝”品牌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。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,探索推行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生产模式,流转土地面积1.8万余亩,流转率达66%。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64家、营销协会2个,带动周边1.7万农民参与经营、务工,蔬菜产业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1.6万元。

航拍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。郑子颜 摄

据嘉鱼县委书记王永介绍,近年来,嘉鱼县大力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,大力实施绿色防控,实现育苗、种植、施肥、管理、检测、销售“六统一”,对蔬菜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管理,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%。

航拍“蔬菜长廊”。郑子颜 摄

嘉鱼县先后获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、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、中国特色农产品(甘蓝)优势区。目前,全县蔬菜面积29万亩,年产量127万吨,是武汉市四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。嘉鱼蔬菜畅销全国各地,远销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、加拿大等国家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