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刚过,黑龙江一早一晚的气温仍然较低。此时,当地的春耕进入到了中后期,也是关键阶段。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深入实地探访了北大荒(600598)集团春耕。
(资料图片)
广袤无垠的黑土地、一望无际的大平原,为大农业生产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。近年来,在科技助力下,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逐年提高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端牢“中国饭碗”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北大荒集团作为我国大农业生产的代表,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,这背后依靠的正是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化作业的推广。
科技赋能春耕
5月中旬的鹤岗市绥滨县,凌晨3点半天已大亮。这个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边境县,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。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形成的三角地带,地势平坦肥沃,黑土油亮,大江河滋养着万顷良田。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就位于此地。
早上四五点钟,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希望路与光明街交叉口附近,远道而来的打工者们成群结队,在这等着当地种植户来找临时工。谈好价钱后,他们就坐着种植户的车前往水稻田,做一些拆棚、清理水草的工作。几天后,大规模的水稻插秧将开始。
来自吉林的王丽颖(化名)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,“这几天抓紧时间打点短工,毕竟收入还不错。等插秧真正开始后,也就没啥活儿了。”
正如王丽颖所说,在早已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北大荒,春耕时期的零工只有一些机械不容易作业的活儿。这背后正是科技带来的作业方式改变。
在十几里地外的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智能化监测大棚里,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长势茁壮,很多都已达到进田标准。在该分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主控室里,秧田智能管理系统控制着棚内的温度、湿度等,棚内电子显示屏展示着实时的指标情况。
“现在普遍推行旱育秧模式。旱育秧就是让水稻在苗床上处于旱田状态,土壤的通气孔隙里有充足的氧气保证根系呼吸。秧苗在苗床上30天后一般会长到‘三叶一心’状态,再插到本田。”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副总经理唐庆刚说。
“以往,在这30天里育秧人员要反复作业,施肥后浇水,调酸时又得浇水,还不能一次完成。接下来,在需要浇水的时候又得浇水。”唐庆刚表示,频繁浇水,土壤通气效果很容易变差,根呼吸不充足,根生长就弱,易感染病害,这就是“旱育不旱”问题。不壮实的秧苗直接影响以后的产量,从“根儿上”就出了问题。
为此,他们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,把调酸、防病、施肥与浇水整合到一起。“我们提前配好营养液,这30天里浇三次营养液就可以。这样能很好地掌握整体湿度,真正做到